比起郁郁不得志,在偌大的家族中混吃等死不被重视,能得重用可展抱负才是最重要的。
但现在暗察司仍然没有重建,很多一早盯上它的人,便没了打算。
更没想到的是,正当朝中为暗察司一事百思不得其解时,李岁安进宫面圣,将另一件事搬上朝堂。
“修书?”
消息传到谢府,众人倍感诧异。
自古以来,的确有君王会举行大型的修书盛举,包括但不限于著史、注解诗文、矫正错本、修复孤本。
修书是一项极其重大的盛事,总结起来,需要两个前提。
其一,国泰民安,君主贤明。
其二,有钱。
其三,有贤才。
反过来,若哪朝君主曾举行过修书盛事,则是他治国有方,国家富强最好的证明。
此前,国库空虚曾成为朝堂难题,但随着两项大新政颁布实施、漕运革新、剿灭黑市、发现金矿,以及对逆贼老窝的清缴,财政早已不是朝中难题,眼下甚至已然步入富裕之境。
修书的前提有了,意义也不能少。
其一,此次师氏发难,暴露出许多问题,既有朝中的,也有民间的,所以,必须郑重的修史,来为明君贤臣正名,彰显国威。
其二,建熙帝从很早以前就开始革新科举,从长远来看,是开拓了选取人才的渠道,可是,好的新政,也得有能够匹配的条件。
至今为止,寒门子弟因读书之难,连科举都撑不到的例子比比皆是,修书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加资源,除去糟粕,留取精华。
书文得以扩散,自然能令真正好学读书的贤才之士,不会苦于寻书之难。
李岁安这时候提出修书,列出理由条条到位,别说建熙帝,就连朝臣都找不出反对的理由。
为什么要反对!?
修书啊,如此郑重伟大的事业,不比去暗察司挣一个前途要更体面光明吗?
自古以来,能参与修书者,非学识渊博的大儒不可得。
能进入修书之列,都是可以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!
修书的所有花销,也是由朝廷拨出。
这是名利双收!
建熙帝登基后,保留了秘书监,又另设集贤殿,两处都是藏书之所,但因为集贤殿是后设立,距离皇帝近,藏书量又多,便成了皇帝常去的地方,秘书监反而冷清下来。
皇帝读书可不只是为了读书,陪侍者虽为文人,但亦为言官,是有机会在皇帝面前开口谏言的。
这是清要之职!
若此次参与修书,此后必然可涉足此列。
一时之间,修书这块肥肉被不少人盯上,尤其是王氏和赵氏。
凭两家在朝中经营的地位,多少听到了些关于袁氏的情况。
虽说袁氏罪无可恕,但也不保证皇帝会不会借袁氏的事情,一并质疑到他们这些朝中元老世家贵族身上。
他们又不像谢家,早早攀附上北山这根粗壮的大腿,只能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,力求不出错。
修书一事被提出后,王纪和赵方邰相继提出许多当世大儒,想也知道,各自提的人,多多少少都和他们有些利益关联。
建熙帝见朝臣如此积极配合,倒也认真的考虑了这些人选。
就在这时,一道反对的声音横进了朝堂。
这道反对的声音,主要来自北山门生。
自从肃清了袁氏后,从朝中到地方都多出了很多空缺,建熙帝趁机选用了一批年轻的臣子,而这当中,又以寒门子弟占多。
寒门子弟一多,出自北山的门生自然也多了起来。
他们不仅对几位大儒提出了质疑,还给出了一个新的人选,此人正是频频前往北山交流教学的谢世知。
谢世知,博学多闻,见解独到,是被驸马李耀引为知己的人,若连谢世知都不可修书,世上还有几人能行?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大燕武王录 天命孤独之没有归途 柔弱兔子开中兽医医馆养狼王崽子 诡眼记者 幸运卡牌系统 皇后是朕小青梅 被弹幕剧透之后不能摸鱼了 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杨鸣夏阳全文阅读 绫罗夫人 恶龙的团宠幼崽 太阳之子! 重生之我在四合院修仙 七零表嫂是甜妻[双重生] 见春光 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 当和琴酒绑定生命 替身文里的白月光来自疯人院 仙魔之殊途 七零之冷情知青的佛系妻 三顾茅庐的邻居是男大